close

 

前言:本篇除了刊頭的照片,我不會放其它的照片,完全是純文字,內容也比較嚴肅,這篇字很多我是沒辦法導讀的,你得自已看,所以有閱讀障礙的朋友,切勿勉強自已拿生命開玩笑。 

我是一個很少看書的人,這幾年我自已買的書兩根手指就數得出來。前陣子突然請莎莎上博客來幫我訂一本書,莎莎有點驚訝的說:“你真的有這麼喜歡這本書?“,我說是,書雖然講的是電影,但裡面內容跟婚禮攝影其實是很像的,尤其是對照這個工作的心境,每字每句幾乎都打動到我。

一年多前33借給我,中間斷斷續續看了好幾遍,今年八月跟她見面吃飯還書給她,最近這陣子把工作趕一個段落,有一些時間思考,那個感覺慢慢的一直醞釀出來。




這本書是《乘著光影旅行》的電影書: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電影和書給我的感覺,一開始是平淡的,但是一段時間過去,對裡面的文字體認越來越多。 

就像導演關本良說的:慢慢的震憾




在去年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有寫一篇心得 


《乘著光影旅行》與我的婚禮攝影
 http://www.wretch.cc/blog/kissbride/1185861


不過當時大部份寫的是我拍婚禮以來的一些心境,沒寫到什麼這本書的內容,會想特別寫這本書的心得,有一方面是看了幾次書以後,我非常欣賞他,不只是技術的部份或者是大師的地位,而是他的為人,雖然在國內外得過許多大獎,也已經在國外的電影攝影領域中佔了一席之地,但卻非常的謙卑,大陸導演徐靜蕾說,他會把自已放的很低,去思考工作的事情,錄音師湯湘竹與本片的攝影師關本良說他很愛跟年輕人分享技術,而且毫無保留,賓哥講話不多,但非常有感情,很願意分享,跟他講話很舒服。



當然在我們的認知裡,替他出書或拍電影裡總是會說好話,很有趣的是我搜尋到一支影片,感覺是在一個lounge bar裡面,影片很吵嘈,要把音量開大才聽得到他在說什麼,一群年輕的學生詢問他拍片和拍照的問題與建議,旁邊有其它同學側錄。


2010 賓哥
http://www.youtube.com/embed/glqbacDabRQ



從這個很生活的片段可以看到他對人平易的態度,也看到他輕易的就用四周吧台的例子,把技術性的東西用很白話的方式說出來,就像他喜歡用很簡單的東西打光一樣,外人看似簡單,但卻是經過長時間的淬練而得。




關於攝影的書很多,無論講技巧理念或美感創作,甚至現在專門講婚禮攝影的書也多了起來,《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雖然不是一本講平面攝影的書,它甚至只是一本因為電影而出的紀錄書,但不論拍照的平面攝影與電影的動態攝影,我覺得在“光“的這部份是相通的,差別在於時間,平面攝影是凝結的,而動態攝影是流動的。

 

雖然是電影書,但我感覺在講“技術“的部份,這本書比我看過很多專門講述攝影技巧的書都來得好,他把很多技術性的東西藏在讓你能很舒服閱讀的文字裡,不用艱澀的專業術語來寫這些東西,一方面是這本書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我一直覺得技術這件事情,就像李屏賓在電影現場觀察所說的:

這些結果本來就在那裡....只是你沒看到就沒有了“。




這本書可以說的東西太多了,字打太多可能都要侵權了,前陣子原本有發過一篇打算開課的講義大綱,也認真的去詢問開課的站方,得到很善意的回應沒有問題,等我的講義和時間,這陣子開始有些朋友問我何開課?站方上個月也詢問我課程準備的怎麼樣,但其實很慚愧,可能近期的時間內是不會開了,抱歉放了幾隻鴿子,一方面是忙沒有時間專心在準備講義上,另一方面是我在這陣子反覆再看這本書幾次以後,內化一段時間更覺得自已的微不足道,婚禮攝影這件事我能講的還是太少,大部份我原本開課想說的,已經差不多都在這個讀書心得裡面了。


以下摘錄的內容大多是李屏賓在工作時對光色的看法與觀察,裡面提到很多早期他拍過的台灣電影,我必須承認我對早期國片的印象就是黑黑霧霧的,那不是我喜歡的光色,更不是我喜歡歐美片裡那種暗部都很有層次的色彩,可後來看完書以後了解了幾件事,第一是書中有提到早期的電影膠卷是柯達的底片,這種底片的色彩都是黑黑髒髒的,第二是我根本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這些國片,對國片的印象都來自於第四台,第四台類比信號之爛對光色是一個殺手。


後來我看了一些李屏賓用他的方式在國外拍的電影,發現那些光色完全不遜於我平常對歐美電影的印象,這代表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對現場光色的觀念與觀察。




下面白色文字的部份都是摘錄自書中,我得一個一個字打沒辦法全部引述,加上我個人對應在婚禮攝影的想法,難免多少會有一些斷章取義的地方,沒辦法,畢竟這是我自已的心得,不要太在意。

 

首先要說一件事,在婚禮攝影的討論中,有一件事很容易引起爭執,我想在同行有很多人都明白:閃燈與現場光。在這本書對光色的理念,文章很多會提到減光或使用現場既有的光,而我自已又是運用現場光居多,甚至在之前工作上的介紹有特別提這點(後來我把那段陳述拿掉,太容易讓人誤解),可能讓人誤會我在褒使用現場光甚至貶使用閃燈,但從來並不是這樣的。




所以在開始前我必須先說明,我絕對尊重與佩服在婚禮中能把閃燈運用好的人,就像李屏賓在書中說的:「要做一個攝影師,你第一個要了解燈吧。」因為這兩種用光的方式並不是像巴解組織與以色列的對立,在婚禮的拍攝過程中是不衝突的,我自已也一樣,發現現場的光色適合閃燈或者是不適合用現場光的時候,我一定會打開閃燈,讓混合後的光色能達到我在後製處理時可以運用。



以下,正文開始


攝影即是用光影作畫。李屏賓觀察,每天的光從不一樣的地方,進入不一樣的房間裡面,每個房間都有自己本來的氣味,但每次拍攝的時候工作人員一進去,架上一個燈兩個燈,幾個燈一打以後,這個房子不見了。

房間裡原來的質感、色塊和氣味,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光雖然打得很漂亮,但真實的味道太少,也就是說,生活不見了。這房間完全是個假的。

在他看來,好萊塢式的豐滿光色雖然讓人看到很好的質感,但是我們的生活條件,跟西方人是不同的,而我們生活裡的那些光色,也不像西方家庭。

因此李屏賓嘗試,再把那些真實光影跟人物放在一起,「我希望把我認識、知道的那些光色,盡量在影片的不同場景裡面,能夠找回來。因為,有一種味道,只有在生活中你才會感受到。」


因為拍攝婚禮的關係,我常常到不同人家的房間裡,所以我很喜歡書裡面提到“每個房間都有自己本來的氣味“這句話,尤其是一些2、30年的老房子的室內日光燈管用現場的光線拍攝,即使不怎麼特別去處理它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新的住家對我來說難度是比較高的,有時候是天花板低使日光燈管的擴散效果不明顯,有時候是大廈型的房間沒有窗戶,即使有窗戶隔壁也都大樓擋著帶不進自然光線,這些原因加乘起來都會使室內光線的演色性會偏瑩光不好調整。

 

但這些都是硬體上的部份,我感覺老一點的房子比新房子好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人“這件事,一間房子住久了,留下來的痕跡會越來越多,自然就會有他生活的味道,而在婚禮中留下家的味道,一直是我認為婚禮拍攝前半段最重用的根基,因為所有拍到感情的畫面都是在這個根基上面,它如果是假的,畫面裡的一切都是假的。

 

所以重點在於保留生活的味道這個態度,而不是打燈與使用現場光之間的對立,因為現場光也可以拍的很假,打燈也可以拍的很真實。




他說的是《童年往事》

 

這部電影,很自然地呈現真實的光色,用了許多生活的燈光來當現場燈。同理,他常看到許多因為天氣變化造成的微弱光或顏色,拍片時也盡量想辦法把這些留下來。那個是打不到的,李屏賓說。很多燈一開的時候,這些顏色就不見了,都被吃掉了,消失在亮的光色裡。

 

這些電影裡打不到的光,打在《童年往事》裡,也打到了許多人的心。母親開著小檯燈寫信,眼角有淚光;在微微光中,隔著蚊帳,阿嬤揮著蒲扇,陪孫入睡;早晨掀開大灶上的鍋蓋,裊裊熱煙下的,清晨的光。這些光影,造就了李屏賓說的,生活的氣味,造就了台灣新電影裡最動人的「真實」。

 

而他自己笑說,這叫,彩色黑白片。


這就是我們對早期國片的印象,彩色黑白片,彩色電影卻有一種陰陰暗暗的感覺,雖然保留了真實的味道,但顏色都不夠。這讓我想到上禮拜看了一部國外老片《沒人寫信給上校》,片中老上校住在一個像農舍的老舊房子裡,加上一些有歷史痕跡的的擺設,再帶一點黃綠的色偏,讓整個感覺是陰陰暗暗的,但是它雖然陳舊陰暗,可是你會發現即使陰暗中色彩的層次卻又那麼的分明,和早期的國片那種彩色黑白片不同。

 

所以前面雖然寫到使用現場光保留下生活氣味如何的好,但接下來李屏賓卻說笑說自已拍的是“彩色黑白片“,這並不是打臉,而是他想到了顏色,於是後面這部份他提到為影片添加色彩




首先,他想到的是顏色。拍了那麼多港台電影,他發現,顏色都不夠。他看到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我看西方人把中國的色彩,尤其是帝皇之家的宮廷色彩拍出來了,讓我很羞辱。」李屏賓覺得,為什麼西方人可以拍出那種色彩,中港台影片裡面卻從來沒有呈現過。

 

他看完以後很茫然,不知道從哪裡著手,不知道這些色彩從哪裡來的。是那個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還是那個美術指導,還是整體?還是天氣?李屏賓開始找尋。他能找的,終究只能從攝影開始吧!




李屏賓從技術方面,開始賦予影片色彩、增加色彩,思考怎麼讓色彩合適故事,怎麼變換色彩,不要讓色彩那麼沉悶。


我的想法一直也是這樣,每次看國外電影顏色總覺得和港片或國片差距很大,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老外的美感比較好吧?但好萊塢即使是很一般的通俗娛樂片,比如《末日預言》這部電影不管室內或戶外的色調都很棒,不分藝術片或通俗片。




從拍婚禮以後一直在想跟顏色有關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顏色來自於光的折射,我想到的是光分為“明“與“亮“,而這些我覺得很好的色彩大都是“明“而不是“亮“,我很難具體的去說明,舉一個做設計的例子,要把一段文字讓人看清楚,你把字級直接放大是“亮“,而字的大小不變,調整這段文字的字距和在它畫面裡的天地左右,簡單說就是提高它的識別度,是“明“

 

我自已特別注重顏色的部份,同樣的也只能從技術上著手,一直以來都是用Photoshop,因為利用圖層的混合和不同的效果屬性,會比較容易把顏色的層次感拉出來,或者說達到我希望的“明“,偶爾有幾個朋友喜歡我處理色調的感覺,留言或mail詢問我怎麼處理,其實很多照片和原圖一比對,我在顏色的色偏並不大,因為不是把偏色蓋在原有的色彩上面,而是讓偏色一點點的滲透進那些本來的顏色裡面,再透過“明“這個想法來讓色彩被凸顯。




因為對顏色的重視,所以我很喜歡李屏賓說到“思考怎麼讓色彩合適故事“常看國外的電影會注意到同類型的電影如果是講不同年代的故事,在色彩的使用上是不同的,這樣才不會讓時代中人物的造型/服裝/傢具/車輛....產生違和感,可以讓觀看的人更容易融入故事裡面。我最常引用的例子是《守護者》開頭前五分鐘的片段,從40年代一直推展到80年代,五分鐘內可以很明顯得看出它在顏色運用的變化,不一定靠顏色數量的少和多來區分,而是越到後面你越會有一種顏色比較新的感覺。


(同時很推薦《守護者》這部電影,除了他是一部真正的英雄電影以外,導演查克史奈德對美術的要求一直很對我的胃口)




我一直認為婚禮的平面攝影這件事很像電影裡拍劇照,之前有新娘mail給我的時候寫到這麼一段,我截錄如下:

======================

婚攝太多太多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只要求拍攝的功力技巧,

都希望能要會說故事的婚攝了...

我現在就來到這一個階段了,

回頭看自己起初的設定,跟現在差好大喔,哈哈...

======================



如同電影一樣,婚禮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的張力在長久的準備過程中一點一點的凝聚,直到婚禮的那天呈現出來,所以故事是新人們原本就準備好的,每個有能力在當天按下快門拍下畫面的人,很自然的都具備了說故事的能力,只是截取的故事片段,和故事的說法是不是新人所喜歡的風格。

 

照片是凝結的一瞬間,如果不加上音樂和文字,它本身是很純綷的視覺,構圖與抓到的畫面決定這段故事的內容,而顏色相當於這個故事的說法,只要這顏色是好的,即使是完全不同風格都是好的,就像我小學的時候常在公車上聽吳樂天講的《廖添丁傳奇》,國中的時候聽候文詠的有聲書,雖然兩者故事的內容和說故事的方式相差很大。

 

但我並不認為哪個講的比較厲害,因為他們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適合要說的故事。




雖然沒拍過電影,但拍片現場打燈和攝影中用閃燈補光,我想是類似的一件事情,我覺得下面這部份正好說明了婚禮中使用閃燈與現場光的互補 

這時侯孝賢又找他拍片了,是《戲夢人生》。李屏賓希望,不要再拍成《童年往事》或《戀戀風塵》那樣,不要再拍成彩色黑白電影。那個光影不合適。他要說服導演侯孝賢。



很多時候,李屏賓都是在欺騙的情況下進行,出於善意,為了不讓侯導多一層憂慮。而他自己做足了功課,在筆記本上寫下細密的思考,他要在黑色中看到層次,還有紅色的華麗。

 

侯導要暗暗紅紅的那種古老,要有時一個老頭坐在那兒不知道在幹嘛,抽個旱煙或水煙那個感覺。李屏賓加了煙草色,靠濾鏡來統一整個感覺。

 

自此之後,好像台灣電影比較有顏色一點。或者說,侯導的電影裡面比較有顏色一點。

 

到了《海上花》,侯孝賢要的光是,人到哪裡,光到哪裡。人持油燈,光隨人走,這些李屏賓知道,但是如果照寫實拍法去拍,拍不出那些顏色與質感。於是李屏賓自己設計了一些燈,當作油燈的光。

 

結果拍到中途,侯孝賢有一天把燈關了。他說,阿賓這不寫實,寫實應該是很多影子在晃動。李屏賓無可奈何,總不能從頭開始拍。他說,導演如果這樣子的話,就走回我們之前的彩色黑白片了,你要的那些東西跟這個是矛盾的。但侯孝賢說,你拍出來的太漂亮了。

 

李屏賓解釋這樣的風格是華麗寫實,還是寫實的。你找出一個不真實的光給我看。這光還是真實的,只是我把它擴大了,華麗了,豐富了。而且你想要的,也是這個方式才能夠呈現。



在婚禮的拍攝過程中,很多時候腦海中的畫面是寫實的,但是如果照寫實的拍法去拍會有問題,因為肉眼能捕捉到的光和相機的感光元件能捕捉到的光有落差,有時候我一看相機的LCD知道顏色和質感透過後製還是表現不出來,就會開啟閃燈去補,因為這時候閃燈的補光並不是把感覺打掉了,而是把現場的光擴大了,華麗了,但它還是真實的。




在前面提到用生活裡真實的光,與後面另外增加擴大的光之後,乍看之下好像有點矛盾,但李屏賓要說的東西很簡單,打燈的目的。


我其實不喜歡太多燈,他說,畢竟,如果光色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要打燈?他思考一個巨大卻很基本的問題:打燈的目的究竟何在?

 

他在片廠為能使用的光色或加或減,但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關燈,在減光,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隨著鏡頭與底片的進步,演員的質感、皮膚的細緻度,在簡單柔和的燈光下反而表現得比大的燈光還好。雖然並非絕對,但他感覺,大燈的亮度有時候也會呈現出拍攝物的缺點。

 

他不是排斥燈,只是覺得夠了就好,足夠表現畫面所需的色塊、氣氛或效果,就夠了。多餘的燈,只會造成破壞。而用剛好的亮度,可以保持底片的乾淨,同時仍保有畫面需要的效果。

 

他的態度是,生活要擺在第一位。對他而言,如果這個場景不夠生活,那麼一切都假,表演再好都是假的。所以他拍攝任何東西,首重讓光色與現場表現出真實。

《白色謀殺案》裡有一段情節,男主角必須瘋狂地砸碎屋內所有東西,一堆水藍色大垃圾袋,亂七八糟地散布在屋裡。李屏賓便把光打到垃圾袋上,讓藍色的光反射到所有家具上。整場戲,便呈現了異樣的特殊氛圍。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在婚禮拍攝上的想法,不排斥燈,但如果光色已經很好,在拍的當下看一下相機的LCD,大概知道後製處理時會是什麼樣子,確定足夠表現畫面需要的色塊和氣氛,那麼就用現場既有的光線就好,比如有些宴客場所即使有七彩霓虹燈在頭頂,但高度夠,投射燈的色溫又可以cover掉七彩霓虹燈的光線,那麼用現場的光線就夠了,並不是那麼難處理;而有些飯店進場,雖然沒有七彩霓虹燈,投射燈的高度也夠,但色溫是強烈的冷白色,表面上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冷白的色溫在後製時可以變化的顏色相對的少。

 

簡單說就是亮度夠了,但光色不好,我反而會打開閃燈來平衡掉,在後製上讓可以用的顏色變多一點。

 

李屏賓提到「隨著鏡頭與底片的進步.......在簡單柔和的燈光下反而表現的比大的燈光好。雖然並非絕對.....」,其實這也某方面的反映到婚禮攝影上,10~15年前用底片拍婚禮的時候不說,近幾年在婚禮中可做為主要攝影的DSLR的感光度從D70時代可用ISO800到現在D700/5D2 or up至少都是在ISO3200~6400或更高,差了兩到三格的曝光,就像電影機器的進步一樣,相機感光元件在高ISO的提升,使得用現場光線拍攝的成功率與可用性都提高了許多。


但同樣的這也非絕對。


在拍攝婚禮的現場,有時候會遇到四週牆壁都是亮片木板的場景,又或者是綠色或粉紅色系的牆面,常常會發現這時候用現場光的拍攝,人臉在陰暗面那種色偏是非常難去處理的,以前我沒特別注意原因,看到書中這段藍色垃圾袋反射的部份,才想到使用現場光線時,畫面裡大量的色塊對後製的影響比我想像中來得大,後來遇到這種四周都是色塊的場景,我就會特別注意,有些畫面我就會開始閃燈補光。

 

有些則可以在現場調整,例如有一次新娘在化妝時開著筆記型電腦對流程,對完以後就開著放在桌上,我只好請她關掉,因為那個LCD的藍影響了整體的色調。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場景,新娘穿白紗在光色不好的環境裡,整體色調仍然會比青色或藍色這類禮服容易調整。




但他也認為,「黑」並並一定就代表了藝術,重點是掌握不同類型影片的年代背景,對他來說,暗部裡面常有著很大的魅力,而暗部多的時候,其它部份的色彩也較豐富、實在。因此,即使是為場景現代的影片拍攝外景、日景,他也會保留暗部的設計。


前面李屏賓提到「黑色中看到層次,還有紅色的華麗」的觀念,這部份是我在後製時特別去注意的地方,某方面來說,在顏色中能看到其它感覺,是因為細節的表現,而細節是本來就在那裡的東西,當細節一多人的感受也會增加,通常透過增減光來達成,我大部份的時候也是在減光的,這個減光不只在按下快門前關閉閃燈,有很多時候是在後製的時候減光,坦白說,有時候我並不一定會去把周圍的背景處理到一致,只專注讓被拍攝的焦點表達出我要的光色,特別是當這個畫面我想傳達的是“意“而非“象“的時候。

 

我的看法是,焦點的光色是好的,在視覺上那個光色你會一直擴散到四周圍去。




這個鏡頭,李屏賓說,我覺得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但是在老天爺給我們之前,我們也準備好了。有些東西是天時、地利、人和,你才會拍到,而不是你的技術有多好。

 

他常說,一個片子還沒有拍,就已經有了結果。那些結果都在不同的地方等著你。有時會陰錯陽差,導致結果改變或什麼的,但是都在,又或者你沒看到很好的東西,很好的光在那邊,或很好的位置這樣,但它們其實都在。

 

只是,你沒看到就沒有了。




但如果你要的是一個晴天,老天卻下了雪,怎麼辦?

那是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一隊人到了酒泉的沙漠,一下子碰到了一場暴風雪.....

姜文問李屏賓:「我怎麼辦?」李屏賓告訴他:「姜老師,這是天賜給你的,買都買不到」


問了當地人,確實那地方是很多年不下雪了.....大家就豁然,覺得,那就先拍吧!

姜文說:「如果屏賓朝相反的方向講說,好像不好吧,應該拍晴天吧,那我會很難受。因為我原來確實是想拍晴天。」


在順勢的部份,姜文在受訪中提到李屏賓「對遇到突發的事件不斷保持欣賞的態度」,因為我前陣子腳扭到骨頭裂開的事件,使得我對這句話有非常大的贊同,婚禮的過程通常或多或少不會照行程表走,有時候一些儀式因為時間或其它的原因取消,可能新娘不開心,跟著她一起抱怨可以是他的朋友,但婚攝總是要跟她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多拍拍別的。

或者對婚攝本身在預期以外的狀況,比如到現場才發現好幾個職業婚錄架了軌道或友人攝影要跟你卡位,或者餐廳進場的聚光燈打到腳上去了,又或者便當怎麼少了塊叉燒(咦?).....

在態度上這些突發狀況我都是順勢的,因為婚禮有一部份是在流程表以外才看得到。




等待的部份,我上一次寫看電影的心得大概有講到了,簡單說就是一句話:


不是我們在等那個畫面,而是那個畫面在等我們看到他




他總是選擇不在慣性的框架裡工作,小至助理的基本動作,大到拍攝時選用的底片,永遠在尋求不一樣的表現方式,因為任何人,任何生命都不會永遠相同.....對他而言,標準是可以被超越的參考值,因此,日光片可以拿來拍夜景,失焦鏡頭可以是一分符合影片特定需要的力氣,....日光燈管也可以營造畫面所需的氣氛.....

 

不斷嚐試以現場既有的元素與鏡頭語言,來做出後期特效的效果


失焦只是技術性瑕疵,重點在於戲的表現
有時,攝影助理在跟焦上出了問題,但他覺得戲很好,即使中間焦點略差,他也覺得可以接受。 


前陣子在寒舍艾美酒店拍照的時候,進場走道旁有高架的玻璃花盆,原本我想拍在玻璃花盆投射燈的光點,在對焦時有個賓客走過去,我發現這個畫面加上大光圈的光點很有意思,但是透過兩層球型玻璃在對焦上的難度高出許多,大部份是沒辦法完全準焦的,而且人物會輕微的變型,正常來說不能這樣拍進場,但我試了一下,新人進場的時間足夠我再轉回去拍安全畫面,於是在進場時一開始就拍下了幾張,那種朦朧幻象的效果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 


我想這也是李屏賓說的

Focus Inside,在畫面上沒有對焦,心裡對焦了

拍的是畫面的一種心理狀態






其實他在香港的時候,每天都很怕到現場,每天很疲累,什麼都還沒幹,就已經疲累,因為又要面對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個挑戰。那時是隨時炒你魷魚,請你走人的。他記得工作人員常常誰被認為不行,當天就不見了,換了另一個人來.....當時李屏賓也很擔心自已哪天會否不能再繼續面對挑戰,說白了,最怕的是被炒魷魚,信心上會有一個很大的傷害,倒不是面子問題,而是自已對自已會有一種失望。


一年多前寫看這部電影的感想時,那時候剛拍了一年沒多久,我說到拍婚禮疲累與當中痛苦的凝聚,拍到現在一段時間,累積了一點點經驗,但老實說我每次到新娘家按門鈴的前一秒鐘,那種疲累不曾消失,因為這代表這一天真的開始了,除了預期中身體的疲勞以外,還要和很多陌生的人接觸,當然大部份的情況是愉快的,但也不得不承認很少的情況,有幾次我會有如站針氈的感覺。

 

拍完以後處理照片,也不是每次都那麼的美好,有時也會懊惱畫面拍的不理想,可能是現場的光色很難處理,可能是丟扇子的時候抓的瞬間不對,或者蓋頭紗的連續畫面被婚錄的鏡頭擋住了........這些東西雖然只有我自已看得出來的,但不代表不存在,就像這行的競爭一直都在,雖然我因為過去做設計的關係,一開始的門檻比較容易跨進來,但永遠會有比我拍更好的人出現。

 

婚禮攝影這個行業雖然存在已久,但真正崛起被人重視是這幾年的事,這兩年圈子一下子加進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已,書裡有一段話寫的很好,正呼應了婚禮攝影這個行業裡每個人所要面對的,無論好壞。

當浪潮過去,有的人回到海裡去,有的人留在沙灘上;

留在海裡的繼續再翻騰,在沙灘上的則很快就乾枯稀釋

被人忘記了 

 


專職婚禮拍了一段時間,自已在拍攝的經驗和流程的了解多了一點,有時候新人的意見或者是親友在過程中提出的建議,我可能是不太贊同,但如同書中說的觀念: 

有的時候,他不一定贊同這個導演怎麼去處理這場戲,或是打什麼樣的光,或是造成什麼氣氛。他可能不贊同,可是,他非常清楚整部戲是這個導演的.........他常常會自動去幫導演捕捉一些東西,兼顧到很多導演在現場來不及講的,幫導演抓到一些東西,而且是讓你覺得感動的。他幫你默默地把它做了。 


有些我能做,有些不行;但整個婚禮是新人的是無庸置疑,能做的我還是會做,但遇到我做不到或實在不願意做的,至少還是讓新人感覺我跟她是站在同一邊。

而後半部提到的,我想大家常常說婚攝是新娘的另一雙眼晴,就是指這件事情。





有個晚上,李屏賓走在要去吃飯的路上,看到一個窮人在要錢,就從口袋掏出錢,給了他,後來他發現拿錯了,把僅有的一張一千元給了他,李屏賓自已沒錢了。那個晚上,他連晚飯也沒吃。他覺得生活其實是苦的,每個人都很苦。


開始到香港動起來之後,李屏賓就把生活丟了。


對李屏賓來說,每一次工作的期間,是很長的時間凝聚在一種痛苦裡面,其實很孤獨,常常有些事情,沒有一個可以說的對象,不好說,也說不清楚。他常常在想,很多地方他都去了,但都是在拍攝,是在痛苦中渡過。但回想起來,那些痛苦其實滿值得的,因為都留下一些影片,一些畫面,一個記憶。

 

工作與家人,在李屏賓心裡拉扯。讓周圍的人看到他,光明而深沈,快樂而感傷。




每個拍攝婚禮的工作者,尤其是全職在做這件工作的人

或者家裡的另一伴從事全職的婚禮攝影工作

都會特別了解這幾段話,不需要我再多說什麼



大部份的假日我都在工作,平常的日子也一直在處理照片或回覆檔期的詢問和聯絡即將拍攝的新人
今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我太太先睡覺,而我到半夜兩點以後才從我工作的房間關上電腦回房睡。

她是很淺眠的人,尤其她今年四月以後在懷孕的情況常常睡不好
家裡的門很老舊了,每次半夜開門吵醒了她
其實我心裡是很不好受的,常常覺得很對不起她


我必須要特別感謝我的太太,莎莎
雖然有時候她不一定支持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與一張一張的處理太多照片這種作法 

但她一直很支持我這個人





當初會看這部電影和書,是因為朋友33告訴我

她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浮現我的影像,心裡有一個聲音一定要我去看

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名字裡本來就有一個光字,幾乎可以說是我的命定

雖然坦白說我並不是一個真正熱愛攝影的人,我喜歡的是這個工作所帶來的其它樂趣


在這次買書以後把書又重複看了幾次,昨天我翻到了最後一頁,是我去年看完後從來沒翻到的一頁
上面只有一句話,卻讓我看了以後重重的被擊中



《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獻給所有,我們無緣認識的幕後工作者。不止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路婚禮攝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