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很久不見的33打了通電話給我,她說她剛看完一部電影,讓她非常感動
在這感動中不斷浮現了我的臉孔(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所以一定要叫我去看這部電影

(註:這不是小路)


我當下第一個問題是問33:那臉孔是胖還是瘦的?

總之,最後在因緣際會之下,她拿了一張免錢的電影票給我,而我去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是紀錄片的型式,藉著訪問李屏賓與曾和他一起工作的導演與工作人員來帶入李屏賓的一些想法
坦白說,看這部電影時帶給我的感動,一開始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多
因為李屏賓雖然已經是國際級的電影攝影師,但是大部份他掌鏡的電影我並沒有真的完整看過
另一方面,以看電影這件事來說,在扣除故事的喜好之外
技術上我偏好的是像下面兩部電影:

《心靈鐵窗》(Boy A/2007)完美的室內外光線運用


或《守護者》(WATCHMEN/2009)那種強烈的50/80年代色彩佈局

守護者開頭短片


看完電影隔兩個禮拜,33寄來一本《乘著光影旅行》的電影書,看著久了
想到看這部片時的一些畫面和字句,一些感覺才開始發酵







《乘著光影旅行》,看過這部片的人喜歡的畫面大多可能是火車上那段吧?我猜
可是一直留在我腦海畫面的是電影一開場
攝影機架在軌道上,正對著一片片紅色的布幕
李屏賓握著軌道上的攝影機

凝視
等待

微弱的風牽動布幕
空間裡的光和影都有細微的變化
然後在一個moment
他推著攝影機,順著軌道往前滑動,開始拍攝


為什麼我喜歡這段?
可能是我覺得我知道他在等什麼,但很難解釋
因為很多東西本來就在那裡
你只是以為你在等它發生
但事實上這個等待是反過來的
你不是在等它發生,你是在等你自已看見它

你沒有看見,就什麼都沒有




有時候
不是你在等它,而是它在等你

等待
我在婚禮的拍攝過程中一直是這樣,這也是我習慣的方式
每到一個拍攝的場合,我會先放下相機開始觀察
觀察主題,觀察光線,觀察人物,觀察空間
我觀察這個環境中進行中的一切
預估接下來可能會有什麼動作,在旁邊等待

然後,當畫面裡的元素齊全的時候,按下快門



常常就這樣拍到我喜歡的畫面
聽起來很理想,也很正確
不過想想,如果這一切是我觀察精準的結果
那麼,那些我根本沒有觀察就拍下來的照片甚至又更好,又該怎麼去解釋它





我想,很多時候不是我去觀察等待在計算後拍下來的
意外不是意外,意外只是另一種必然


電影中李屏賓說了一句話,讓我想順便講些我很少提到婚禮攝影這件工作上的感覺

我做婚禮攝影的時間不長,才剛滿一年沒多久,更嚴格的來講去年五月和六月我都只各拍一場
真正集中開始這件工作其實是去年九月底開始的事,尤其是在去年九月底十月初這一個禮拜的時間我拍了六場

第一天,我早上六點多到汐止拍到下午三點,一結束後馬上開車趕去淡水的渡輪上拍攝
渡輪就是你從淡水坐到八里的那種,小小的船上有四、五十人
空間小到揹著一包器具的我幾乎沒有辦法轉身,更不用說坐下來休息
船不斷的擺盪著,夜晚在海上幾乎沒有光線的情況下
我必須用更多的力氣才能在船艙站穩,手緊抓住相機確保畫面不會因為晃動糊掉。



那天晚上回到家已經將近十二點,然後凌晨三點多我再趕夜車到台中繼續第二天的拍攝。

那是我最忙的一段時間,從去年九月底到今年一月初
平均每個禮拜一場以上的拍攝維持了將近四個月,但最花時間和精神的是在拍完照的後製處理
因為當時電腦硬體跟不上我後製的處理步調
所以那段時間我常常早上五點甚至四點就起床開始調照片,一直到晚上十二點才休息


所以,李屏賓說的那句話是:

「每一次工作的期間,是很長時間凝聚在一種痛苦裡面」


在婚禮攝影中有一個很微妙的地方,我的身份有時是拍攝者,有時是參與者
當我是拍攝者的身份時,我不會告訴你我有多享受工作時的樂趣
因為如果一個人的樂趣可以建築在扛著一大包器具,持續站著八到十五個小時
中間不斷的要憋尿,忍住口乾舌燥
同時要隨時摒氣凝神的觀察四周人物與場景光線的變化....

如果,還有人要認真告訴我這種過程是一種樂趣

我只會說兩個字:





那是不真實、一種鄉愿的講法,簡單說就是把話講的很漂亮
好像藝術工作者如果沒有完全的樂在他們的工作的每一部份,就匹配不上這件工作

我只會說婚禮過程中我的樂趣是在當自已抽離出拍攝者,變成參與者身份的時候
例如我把帽子拿下來,用我的光頭不斷逼近小花童讓她們邊大笑邊逃跑
或者跟阿嬤聊天,她告訴我五十年前她如何標會買下後面這塊田的故事
又或者在拍化妝邊聊天時,新娘被我講的白吃笑話逗的咯咯笑....


(註:這不是新娘)



諸如此類的,這才是我小小的樂趣




當然,這些凝聚其中的痛苦在沈澱後有它的意義,因為我絕大部份的樂趣是在完成這一切之後才開始
調完照片以後,我會重覆看我拍過的照片很多次,然後想照片裡的人以後看到這張照片中的自已是什麼感覺





就像《乘著光影旅行》裡說的:


「攝影可以留住什麼?電影可以把人帶到哪裡?」


我會想,我替照片裡的人留下了什麼?
我拍的照片可以把他們帶到哪裡?




還是這些照片就只是留在我燒的DVD光碟,然後放在床頭下的某個角落


《乘著光影旅行》在一開始,導演關本良(同時也是本片的攝影)說了這段口白:


「要拍一分鐘的電影,要用上很多個一分鐘。然而製造每個一分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投進的,竟是我們的生命。」


每次在婚禮的拍攝,我一直是這種感覺
一張照片不過是1/30到1/125秒的快門
八個小時的過程裡有上百萬的這個瞬間





在製造這許多個比一秒還短的瞬間
我不知不覺投進了到目前為止1/33的生命



最後,要給33(如果妳有看到)

本來我只是要寫關於光線與色彩這方面的看法我和李屏賓大師一樣
例如我也喜歡運用現場的真實光線,因為我也覺得很多時候光一打下去,這個房間就不見了,沒有了生活的氣味
還有在用色上如何讓色彩賦與照片故事,讓彩色照片不只是“彩色的黑白片“....balabala..
結果一個不小心整個寫的岔掉

anyway, 這篇的稿費算妳2500000就好,我接受小額分期付款
下次有榮幸請妳請我吃個飯的時候先拿十萬來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路婚禮攝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